您好!歡迎登錄水木春錦資本管理有限公司官方網站!
財政部重磅定調!完善地方稅稅制,適當擴大省級稅收管理權限,積極推進房地產稅立法改革
發布時間:
2021-04-08 10:45
來源:
建立現代財稅體系,財政將從“收、支、管、調、防”五個方面下功夫。
4月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財政部部長助理歐文漢介紹貫徹落實“十四五”規劃綱要,加快建立現代財稅體制有關情況,財政部相關負責人對如何助力市場主體,財政怎樣推進科技創新,稅收體系制度怎樣改革等財稅熱點問題一一回應。
歐文漢表示,“十四五”時期,財政部將加快建立現代財稅體制,積極發揮財政職能作用,切實保障“十四五”重大戰略和重點任務落到實處、取得實效。具體來說,就是要圍繞“收、支、管、調、防”五個方面下功夫。
要點1:適當提高直接稅比重,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
歐文漢介紹,在收入方面,“十四五”時期重點是有效發揮收入政策作用,進一步完善現代稅收制度。
從宏觀稅負看,要保持總體穩定。“十四五”時期,為保障重大戰略和重點任務的實現,需要保持宏觀稅負總體穩定,更好發揮稅收籌集財政收入、調節分配格局、促進結構優化和推動產業升級的作用。在此基礎上,綜合考慮財政承受能力,以及實施助企紓困政策需要,精準實施減稅降費,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從稅制結構看,要持續優化。在保持現階段稅制基本穩定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健全有利于高質量發展、社會公平、市場統一的稅收制度體系。健全地方稅、直接稅體系,適當提高直接稅比重。積極推進后移消費稅征收環節改革,進一步完善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等。全面完成稅收立法任務,以法律形式鞏固稅制改革成果。
要點2:嚴控一般性支出,加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歐文漢介紹,在支出方面,“十四五”時期重點是在保持合理支出強度的同時,做到有保有壓、突出重點。
一方面,大力優化支出結構。繼續堅持政府過緊日子,嚴控一般性支出。加強對欠發達地區和困難地區的保障,轉移支付進一步向中西部地區和困難地區傾斜。加強對基層的保障,最大限度下沉財力,完善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兜實兜牢基層“三保”底線。
另一方面,聚焦構建新發展格局持續發力。支持科技自立自強,加大財政科技投入,提高制造業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培育完整內需體系,促進經濟循環暢通。支持突破產業瓶頸,推動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企業。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支持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強化就業優先支持政策,支持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完善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強化公共衛生投入,有效增加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
要點3: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常態化實施財政資金直達機制
歐文漢介紹,在管理方面,“十四五”時期重點是持續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提升財政資源配置效率和資金使用效益。
一是加強預算管理。統籌財政資源,加強全口徑預算管理,健全財政支出標準體系。強化預算約束,加強預算執行管理,規范預算調劑行為,加大預算公開力度。深化績效管理改革,推動預算和績效管理一體化,加強績效結果應用。
二是完善直達機制。常態化實施財政資金直達機制,擴大范圍、完善機制、嚴格監管、強化支撐,為惠企利民提供更加及時有力的財力支持。
三是強化財會監督。健全財會監督體系,加強會計審計監管,推動會計準則高質量實施。有效發揮財政部各地監管局作用,強化政策落實跟蹤問效。
要點4:強化逆周期調節,著力調節收入分配
歐文漢介紹,在調節方面,“十四五”時期重點是充分發揮財政調控和收入分配職能,推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
一是著力強化財政調控,實現逆周期、跨周期和預期管理的統一。繼續發揮財政總量調控作用,強化逆周期調節,穩定經濟增長。加強中期財政規劃管理,完善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實現跨周期調節。發揮財政政策對預期的引導作用。
二是著力完善體制機制,理順各方關系。推動形成穩定的各級政府事權、支出責任和財力相適應的制度。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扎實推進國資國企改革,完善促進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的政策體系。
三是著力調節收入分配,推進共同富裕。推動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升再分配效率,強化稅收、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和精準性,支持第三次分配發揮作用,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
要點5:增強財政可持續性
歐文漢介紹,在防風險方面,“十四五”時期重點是統籌發展和安全,增強財政可持續性。
科學安排年度財政赤字規模和預算支出,合理確定政府債務規模,完善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確定、償債能力評估等機制。加強民生政策財政可承受能力評估,防范民生領域過高承諾、過度保障等風險。
要點6:加大對制造業和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
在助力市場主體方面,歐文漢表示,下一步,財政部將綜合考慮財政可持續和實施助企紓困政策的需要,平衡好“當前和長遠”、“需要和可能”的關系,著力完善減稅降費的政策,優化落實機制,提升政策實施效果,讓企業有更多獲得感。
具體包括五個方面的措施:
第一,繼續執行制度性減稅政策。比如降低增值稅稅率、增值稅留抵退稅、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等以前出臺的制度性減稅降費政策繼續實施,讓政策疊加效應持續釋放。
第二,階段性的減稅降費政策有序退出。對去年出臺應對疫情的階段性減稅降費政策分類調整、有序退出。適當延長小規模納稅人減征增值稅等政策的執行期限,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對涉及疫情防控保供等臨時性、應急性政策,到期后停止執行。
第三,要突出強化小微企業的稅收優惠。在落實好小微企業普惠性減稅降費政策的同時,進一步加大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稅收減免力度,將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的起征點從月銷售額10萬元提高到15萬元,對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年應納稅所得額不到100萬元的部分,在現行優惠政策的基礎上,再減半征收所得稅。
第四,加大對制造業和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延續執行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75%政策,將制造業企業加計扣除的比例提高到100%,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對先進制造業企業按月全額退還增值稅增量留抵稅額。
第五,繼續清理收費基金。取消港口建設費、降低航空公司民航發展基金征收標準,加大各類違規涉企收費的整治力度,嚴控非稅收入不合理增長,防止弱化減稅降費政策紅利。
要點7:加快推進“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組織實施
科技創新是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問題,對于“十四五”財政如何支持科技創新,歐文漢介紹,下一步,財政部將重點圍繞四個著力點支持加快科技自立自強。
首先,要著力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推動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新型舉國體制,切實保障國家重大科技任務經。加快推進“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組織實施。加大財政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力度,進一步健全鼓勵支持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體制機制。
第二,著力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擴大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規模。落實和完善支持科技創新稅收政策,對企業投入基礎研究實行稅收優惠,提高制造業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支持開展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試點,促進重大技術裝備的創新。
第三,著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健全創新激勵和保障機制,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收益分配機制。完善科研人員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
第四,著力推動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強化科技資源統籌,推動重點領域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健全政府投入為主、社會多渠道投入機制。推動科技項目組織管理實施“揭榜掛帥”等方式。加強績效管理,提高科技資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
要點8:健全直接稅體系,積極穩妥推進房地產稅立法和改革
財政部財稅司司長王建凡表示,“十三五”時期通過深化稅收制度改革,稅制結構得到了進一步優化,直接稅比重逐步提高,從2011年的28.4%逐步高到2020年的34.9%,稅收對國民收入分配的調節作用和自動穩定器的機制作用逐步增強。
王建凡表示,按照“十四五”規劃綱要要求,財政部將進一步完善現代稅收制度,健全地方稅、直接稅體系,優化稅制結構,建立健全有利于高質量發展、社會公平、市場統一的稅收制度體系。
一是健全地方稅體系,培育地方稅源。完善地方稅稅制,合理配置地方稅權,理順稅費關系,按照中央與地方收入劃分改革方案,后移消費稅征收環節并穩步下劃地方,結合消費稅立法統籌研究推進改革。在中央統一立法和稅種開征權的前提下,通過立法授權,適當擴大省級稅收管理權限。統籌推進非稅收入改革。
二是健全直接稅體系,逐步提高直接稅比重。健全以所得稅和財產稅為主體的直接稅體系,逐步提高其占稅收收入的比重,有效發揮直接稅籌集財政收入、調節收入分配和穩定宏觀經濟的作用,夯實社會治理基礎。進一步完善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積極穩妥推進房地產稅立法和改革。
要點9:將清理規范地方融資平臺公司,剝離其政府融資職能
關于未來地方債改革的主要方向,歐文漢表示,政府債務管理制度是現代財稅體制的重要內容。“十四五”時期,財政部將進一步健全政府債務管理制度,既有效發揮政府債務融資的積極作用,又要堅決防范化解風險,增強財政可持續性。
一是完善政府債務管理體制機制。合理確定政府債務規模。依法構建管理規范、責任清晰、公開透明、風險可控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完善地方政府債務風險評估指標體系,加強風險評估預警結果應用。
二是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完善常態化的監控機制,決不允許通過新增隱性債務上新項目、鋪新攤子。硬化預算約束,嚴禁以企業債務形式增加隱性債務。金融機構必須審慎合規經營,嚴禁向地方政府違規提供融資。清理規范地方融資平臺公司,剝離其政府融資職能。健全市場化、法治化的債務違約處置機制,嚴格落實政府舉債終身問責制和債務問題倒查機制。
三是完善政府債券發行管理機制,優化地方政府債券品種結構和期限結構。健全政府債務信息公開機制,促進形成市場化、法治化融資自律約束機制。
建立現代財稅體系,財政將從“收、支、管、調、防”五個方面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