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登錄水木春錦資本管理有限公司官方網站!
信托轉型下一站:“抄作業”是免不了了
發布時間:
2020-09-01 10:32
來源:
截止2020年一季度末,信托業總規模21萬億,其中集合資金信托規模10萬億,融資類信托余額為6.18萬億;
假設非標債權信托≈融資類信托,按照上限50%的規定,融資類信托上限最多5萬億,還要刨除一些空有指標無法展業的信托公司。短期內會有1~2萬億非標資金被“壓降”出來——這些資金往哪里走?
投資嘛,目的都是為了賺錢。以前信托確實是可以“躺賺”的,但現在越來越難:
先是靠著牌照加持,每年通道費用就能活得滋潤了,結果通道業務被一再壓降,現在又搞混業大金融,通道意義越來越小;
然后靠著“金身不壞”的城投信仰,找找政府關系,需要不需要的都上一批項目,本質就是薅城投羊毛。現在羊越來越少了…
民營信托的好搭檔老金主地產公司,非標融資也一家家的被限制。地產這塊肉,也越來越嚼不動了。
這些問題一步步出現,原因根本不在信托公司身上。
信托近10年的高速發展,背景是上一輪整個社會加杠桿,搞基建搞地產,把規模做起來,把底盤穩下來。
但是規模也禁不起無限擴大,穩定下來后,“優勝劣汰”的脈絡開始顯現出來。
假如粗略地把資產分成三等,以前一等資產往往是銀行券商把持;三等資產往往是私募、不良在倒騰;
而信托等非標債權,做的都是二等資產;
缺錢,所以愿意較高成本借錢;
但又不是很壞,所以投資人敢投,接盤俠敢接。
一個合適的信托項目,兩個因素基本缺一不可。
現在的“優勝劣汰”的邏輯是:一級的優質資產因為足夠優質,貴也有人接盤買,渠道一直暢通(股市、債市等直接融資渠道都事實上降低了準入門檻)。而假如成不了一級資產,那你就是三級資產。“中間地帶”的份額,越來越小,越來越窄。
螞蟻金服貴不貴?大家還是扎堆認購;大量城商行都快破凈了,硬是沒有人買。
放眼城投公司,正在一輪一輪搞資產兼并;地產公司,該死的死掉,能活下來的,都在被大哥默默收編,就是這個道理。
這個對投資有什么影響呢?
最大的影響就是,過去能讓你安安穩穩,享受比銀行理財高一點,又比股票期貨穩一點的“優質非標資產”越來越少了。
要么搶不到,要么不小心觸雷。巧婦也得有米,這不是信托公司可以解決的問題。
監管的小皮鞭之下,信托公司也在“求變”。問題是怎么變呢?
所謂的“服務型信托”,因為不以賺錢為目的,跟大部分投資者都沒什么關系,這類產品成為主流幾乎不可能。以前搞配資的傘形信托之類,現在也做不了。
因此,雖然說是信托公司“轉型”,但實際上你沒法憑空變出來一個新模式,我國四大支柱銀行、保險、證券、信托。信托公司要變,只能是先把銀行基金保險作業抄過來,再來考慮要不要勾兌點信托特色。
比如之前寫過的《現金管理產品》,抄的就是債券基金的作業,再加了點“料”。也有一些信托公司陸續推出了雪球結構和指數增強產品,還有類FOF的TOF產品。
當然,這些目前都還不是主流,因為不是所有的“作業”都那么好抄…人家走過那么多坑了,你才來到起跑線上。
但是,不管這個作業最后做成什么樣,解題過程其實是看的到的。
不敢說全部,但是要抄作業,很多工具也還是從這些工具箱里面拿。提前了解這些工具,理解它們搭出來的東西也就迎刃而解了,至少看合同知道要看哪些部分。
當然,不是說看了這幾篇小文章就能搞懂怎么投——知和行之間,還隔著一大段距離。
但是看到現在不少投資者選產品,唯一標準仍然是:“沒出過問題”、“沒聽說過違約”,甚至是“估計會兜底”,就覺得這種根深蒂固的觀念真的需要更新一下。
如果這么做,結果就是把大量的精力用在甄別過往真假違約信息(而拉橫幅的又很多),而不是真正的關注你當下的投資。
固定收益時代投資,有的人把合同翻個底兒朝天,有的人閉眼隨便投,最多也就是1~2個點的差距;但這個時代正在過去。
隨著信托的轉型,信托投資者之間的差距,也會慢慢拉開:
保守型的,退回去買銀行存款/理財,買保本型收益憑證、國債,求個抵御通脹。
進取一點的,研究上面寫的現金管理、債券、市場中性等類公私募基金的策略,當然比非標債權要難懂得多,但這是成熟市場攤開的“作業本”。
最壞的情況是,一邊固守對于“固定收益”的偏好,一邊放不下高收益預期,一頭扎進一些監管灰色地帶……管理人弱于信托的爆雷,一旦雷了,可能就是0了
理解不理解這些,可能就是財富增長拉開差距的關鍵。
社會、階層每時每刻都在變化,P2P爆雷,割了一波人;非標爆雷,又坑進去一批人。非標縮量后,信托并不是不可投了,而是優質的債權項目可能越來越稀缺;在這樣的囧境下,對新的投資視角了解到什么程度,可能會真正拉開傳統的信托投資者之間的距離。